WFU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低發炎飲食與攝護腺健康-讓證據說話





攝護腺癌,不只是歐美國家最常見的癌症之一,目前也已經是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除了常見風險因子:年齡、家族、種族外,最近有研究發現慢性發炎也許與攝護腺癌早期發展有關。(1)


飲食與攝護腺上皮損傷


有些情況下,攝護腺上皮會因發炎而損傷:飲食中的致癌物質、荷爾蒙失調、感染。(2) 隨著損傷持續,細胞會因不正常壓力反應而出現局部萎縮病灶。這類局部組織「趨炎」 (pro-inflammatory) 環境就有可能進展成攝護腺癌。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而言, 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隨著地緣分佈而變化:北美與西歐男性風險最高, 亞洲男性風險最低。 這個結果也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尤其是紅肉與動物內臟脂肪攝取。

高溫烹煮、燒烤的紅肉容易燒焦產生致癌物,如異環芳胺 (heterocyclic aromatic amine) 與環芳香烴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這類烹煮方式會造就細胞內的「趨炎」環境,也許可以解釋為何非裔美國人的攝護腺癌發生率偏高。(3) 此外,大量內臟脂肪攝取也增加了良性攝護腺肥大發生機會。(4)

許多動物實驗證明大量攝取內臟脂肪會造就攝護腺的「趨炎」環境,促進攝護腺癌進展。推測因為脂肪細胞激素造成慢性發炎而損傷攝護腺上皮細胞,促使免疫細胞進入攝護腺,影響細胞分化,影響攝護腺癌的初始變化。(5)大量攝取內臟脂肪與攝護腺癌之間的關係,對代謝症候群患者有較高比例的高惡性度攝護腺癌,提供了另一個視角解釋。


量化飲食的發炎傾向


飲食發炎指標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是一種用於評估各類食物「趨炎」或「抗炎」 (anti-inflammatory) 能力的科學化的評估系統。(6) 一個針對中年男性的前瞻性大規模研究發現高發炎指標的「趨炎」飲食與增加攝護腺癌風險呈現正相關,甚至在慢性發炎與癌症之間也許存在門檻效應:當發炎達到某一臨界點之後,會出現癌症變化。(7)

飲食發炎指標與攝護腺癌的存活率也有所關聯。雖然飲食發炎指標不影響中低度惡性攝護腺癌死亡率,但是在高度惡性的攝護腺癌患者中,飲食習慣中的發炎指標越高死亡率也隨之攀升。

雖然目前食物與攝護腺發炎甚至癌症的確切機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食物發炎傾向的確會影響攝護腺的健康與攝護腺癌的發展。尤其是烹煮食物的方式及大量內臟脂肪攝取所造成的反覆攝護腺上皮損傷,有可能就是導致攝護腺癌化的機轉。因此,改變飲食生活型態不失為一種經濟實惠又能促進攝護腺健康的方法。

「趨炎」食物或成分:高脂肪食物、紅肉、飽和脂肪、燒烤,甚至燒焦的肉類。

「抗炎」食物或成分:薑黃、大蒜、類胡蘿蔔素、纖維素、花青素(如藍莓、蔓越莓)、茶、ω-3脂肪酸 (如魚油)、蘿蔔。

參考資料
1. Int J Cancer 2016; 139:2398–404.
2. Nat Rev Cancer 2007; 7:256–69.
3. Int J Cancer 2007; 121:1319–24.
4. Eur Urol 2012; 61:560–70.
5. Stem Cell Res 2016; 16:682–91.
6. J Nutr 2009; 139:2365–72.
7. J Nutr 2016; 146:785–91.